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期刊目錄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台藝大1-103期學報目錄

藝術學報第1期至103期目錄


第1期
一、三民主義與藝術創作 / 湯青雲
二、王維的評傳及其詩 / 陳秀清
三、優力匹帝斯研究 / 吳青萍
四、想像和表演 / 哈公
五、易卜生的生平 / 鄧綏甯
六、自然與造形 / 李梅樹
七、論國畫中三品之外的逸品 / 任博悟
八、民族樂人德弗乍克評傳 / 劉燕當
九、工業設計與工業建設/許志傑
十、中國歷代陶瓷之特點及其沿革 / 凌嵩郎
十一、印刷術的源流發展 / 史梅岑
十二、彩色照相製印的美術管理 / 林啟昌
十三、電視製圖法 / 劉家駿(譯)
十四、看齊、吳的遺作展反省國畫問題 / 盧雲生

第2期
一、孟浩然評傳及其詩 / 陳秀清
二、後期印象主義畫家高更及其影響 / 劉文煒
三、鋼琴演奏教學 / 林運玲
四、美術設計 / 何昆泉
五、色彩的原理與彩色電影設計 / 唐紹華
六、角色的造型 / 哈公

第3期
一、紙張發明後的傳播及其文化功用 / 史梅岑
二、中國歷代繪畫沿革及其特點 / 施翠峰
三、探討史前與三代之美術工藝 / 黃鷗波
四、我國古銅器考 / 張龍文
五、王光祈評傳 / 許常惠
六、臺灣山地名歌調查研究報告 / 史惟亮
七、易卜生的作品 / 鄧綏甯
八、抽象美術的研究 / 劉文煒

第4期
一、岑參評傳及其作品 / 陳秀清
二、中國歷代工藝之時代特性 / 施翠峰
三、中國印刷的演進及現代概況 / 史梅岑
四、美國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最新課程計劃介紹 / 祝振華
五、現代雕刻之特性 / 游祥池
六、舞台劇導演工作概述 / 哈公

第5期
一、哈姆雷特(原著:T.S.Eliot) / 鄧綏甯(譯)
二、電影藝術中的時空因素 / 哈公
三、關漢卿生平著作考述(上) / 武之珍
四、映像論﹝上﹞ / 曾連榮
五、歐尼爾及其作品 / 顧乃春
六、大專印刷教育的任務 / 史梅岑
七、復興中國音樂文化芻議 / 康謳

第6期
一、美感經驗泛論 / 施翠峰
二、美國教育閉路電視發展史略 / 祝振華
三、關漢卿生平著作考述(下) / 武之珍
四、演員和戲劇(上) / 哈公
五、戲劇導演簡論 / 李樹良
六、半色調攝影之技術問題及其計算方法 / 劉功第
七、造形設計基礎 / 何昆泉

第7期
一、印刷發展及其對外文化之功用 / 史梅岑
二、演員和戲劇(下) / 哈公
三、論印刷品色調之控制) / 陳信夫
四、幻想畫家魯頓的研究 /陳 景容


第8期
一、完美的人格、藝術的人生 / 曾燕萍
二、藝術創造的因素分析 / 凌嵩郎
三、論近代西洋美術的寫實主義 / 沈國仁
四、節奏與戲劇 / 哈公
五、日本印刷現況及其未來的展望日本印刷現況及其未來的展望 / 史梅岑

第9期
一、迎文藝季談戲劇和摩倣 / 哈公
二、希臘美術精要 / 林書堯
三、美術設計觀念 / 何昆泉
四、電影與電影劇本 / 王大川
五、電子設備在美術印刷上的應用 / 林啟昌

第10期
一、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專刊獻言 / 朱尊誼
二、中國樂壇六十年 / 張錦鴻、申學庸、許常惠、董榕森
三、中國印刷六十年 / 史梅岑
四、中國電影六十年 / 哈公
五、中國話劇六十年 / 吳若
六、中國工藝六十年 / 游祥池、謝文、彭志良、陳望欣
七、中國廣播電視六十年 / 溫世光

第11期
一、「口頭傳播學」自序 / 祝振華
二、印刷企業的特質及問題的認識 / 林啟昌
三、西洋現代美術研究(一) / 林書堯
四、情感和戲劇表演 / 哈公
五、美術設計的本質 / 何昆泉

第12期
一、銅版紙與美術印刷(上) / 林啟昌
二、電影構成原理 / 李樹良
三、談梅特靈的戲劇 / 顧乃春
四、電影製作理論精華(上) / 哈公(譯)
五、漢代石刻藝術研究質 / 譚興萍

第13期
一、富有藝術價值的凹版印刷 / 史梅岑
二、思想-兼論 國父思想 / 夏明伯
三、電影製作理論精華(中) / 哈公(譯)
四、西洋現代美術研究(二) / 林書堯
五、銅版紙與美術印刷(下) / 林啟昌
六、法國古典戲劇研究 / 顧乃春
七、羅丹生平及其作品 / 任兆明

第14期
一、高適評傳及其詩 / 陳秀清
二、電影製作理論精華(下) / 哈公(譯)
三、塑膠模印刷 / 林啟昌
四、結晶構造之模式應用於陶瓷顏料 / 黃勝雄
五、中國圖案研究(上) / 何昆泉

第15期
一、論印刷企業的科學管理 / 史梅岑
二、中國雕塑藝術 / 吳樹人
三、印刷體系的發展 / 林啟昌
四、傢俱設計 / 李志疑
五、黃金時代(三幕喜劇) / 鄧綏甯

第16期
一、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 / 曾燕萍
二、弘揚國樂推廣樂教 / 何名忠
三、電影的原始概念 / 哈公(譯)
四、仿羅馬式和高矗式的美術 / 林書堯
五、塑造藝術 / 許和義
六、色調濃度與照相平版的關係 / 劉功第

第17期
一、造紙與印刷的起源 / 史梅岑
二、現代造形藝術觀念研究 / 劉煜
三、繪瓷研究 / 郭為美
四、南、北西廂的比較研究 / 叢靜文

第18期
一、二十年來的美術印刷教育 / 陳信夫
二、我國廣播電視教育之概況與展望 / 溫世光
三、中國雕塑的回顧與展望 / 吳樹人
四、從國樂科的創立談我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 / 董榕森
五、談近代國畫的演變與國立藝專美術科應負的時代革命 / 陳丹誠
六、中國舞蹈之展望 / 李天民
七、美工科教育概況及其展望 / 沈國仁
八、二十年來影劇教育的回顧 / 彭行才、叢靜文
九、當前音樂專業教育的檢討 / 史惟亮
十、電影構成之新形式的研究 / 曾連榮
十一、中國語文速記研究 / 侯文經

第19期
一、關于岳飛史事的三部戲曲 / 鄧綏甯
二、古代雕版印刷的發展及其形式 / 史梅岑
三、莫札特歌劇的研究 / 陳盤安
四、演員論 / 陳雪琴
五、古箏音色與彈奏技巧之研究(一) / 王海燕
六、劍舞芻論 / 王廣生

第20期
一、藝術學報發行二十期感言 / 朱尊誼
二、美術與國家民族的關係 / 李奇茂
三、論高等美術教育 / 吳樹人
四、立體構成的構想 / 何昆泉
五、石膏素描的研究 / 陳景容
六、映像論(下) / 曾連榮
七、南北朝書法研究南北朝書法研究 / 薛平南
八、彩色照相的基本理論 / 劉功第
九、棠棣情深(三幕劇) / 顧乃春

第21期
一、我所服務的美術印刷教育 / 史梅岑
二、論我國書法與繪畫之關係 / 譚興萍
三、產品設計在造形藝術中的特質 / 王銘顯
四、戲劇表演方法論(上) / 朱俐
五、表現主義之先驅--文生‧梵谷研究 / 楊乾鐘
六、古箏音色與彈奏技巧之研究(二) / 王海燕

第22期
一、元代戀愛劇研究 / 叢靜文
二、中國吉祥圖案選介 / 何昆泉
三、戲劇表演方法論(下) / 朱俐
四、反射原稿網目的攝影基礎論 / 林啟昌

第23期
一、口頭傳播論 / 王豔秋
二、美術設計與產品設計在國防軍事上的應用 / 王銘顯
三、中國舞蹈的演變 / 余國芳
四、臺灣山地各民族舞蹈之研究 / 李天民
五、霓裳羽衣舞之研究 / 李英秀

第24期
一、論藝術與美術工業 / 吳樹人
二、竇娥冤之研究 / 鄭偉
三、普通紙影印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 劉功第
四、製版原稿的製作 / 林啟昌
五、後期印象派三大畫家的研究 / 黃元慶

第25期
一、從近代設計觀念導論現代工藝之特質與開發 / 游祥池
二、PS版的種類與特微 / 林啟昌
三、大眾傳播的架構 / 謝章富
四、壁畫藝術(上) / 陳景容

第26期
一、陽明哲學與禪宗 / 張志良
二、現代戲劇藝術發展之研究 / 顧乃春
三、社會的成長與印刷工業的關係 / 林啟昌
四、壁畫藝術(下) / 陳景容

第27期
一、中國的古典戲劇及其特質 / 鄧綏甯
二、中國美術的精神表現 / 凌嵩郎
三、西洋戲劇與中國現代戲劇之關係 / 顧乃春
四、中華民國印刷工業的現況 / 林啟昌
五、中國合唱的回顧與展望 / 戴金泉
六、今日中國工藝設計的泉源 / 王銘顯
七、中國繪畫的發展 / 李奇茂
八、中國雕塑藝術的意識與形態 / 吳樹人
九、廣播與電視對中國現代民歌之推廣與發展產生的作用 / 馬國光
十、中國傳統音樂的教育 / 陳裕剛
十一、中國古典舞蹈藝術 / 王廣生

第28期
一、從語音學的研究批判共匪「漢語拼音方案」(附英譯) / 李克儉
二、修正技術論 / 林啟昌
三、論戲劇型式與時代背景 / 李樹良
四、表演藝術論 / 邵玉珍
五、世界古代舞蹈之研究 / 李天民
六、群體舞蹈與表演舞蹈之研究 / 蔣嘯琴
七、陽關三疊起源及其在琴曲演變之研究 / 王海燕
八、電視、電影燈光論 / 溫世光

第29期
一、談中國樂風與中國樂語 / 董榕森
二、新印象主義的研究 / 沈國仁
三、造形藝術生命的探源 / 劉煜
四、論中西繪畫及其比較研究 / 郭為美
五、我國篆刻藝術研究 / 譚興萍
六、陶瓷設計與製作之研究 / 龍鵬翥
七、論畢卡索藝術的「多樣性」與「造形性」 / 陳銀輝
八、大專美術、設計及相關科系課程科目表研究 / 何昆泉

第30期
一、金聖歎及所批西廂記的藝術觀淺介 / 陳聖勤
二、舒曼的鋼琴作品十五號「兒時情景」和作品十二號「幻想小品集」 / 呂雪櫻
三、談印度舞蹈 / 歐陽嘉慧
四、從美術史上看明代四家的成就 / 夏美馴
五、印刷表現的基本問題 / 林啟昌
六、中國印刷術發明時期的研究 / 史梅岑
七、廣播電視發展史話 / 蔣麗蓮
八、電子新聞的革命 / 楊仲揆
九、左氏尚禮述要(上) / 周維屏

第31期
一、左氏尚禮述要(中) / 周維屏
二、古代采詩獻詩與刪詩之說的比較研究 / 陳秀清
三、金線池、兩世姻緣之分析 / 叢靜文
四、表演藝術研究 / 邵玉珍
五、電影表演藝術(上) / 朱俐
六、中國民間歌舞音樂研究 / 吳疊
七、促進國際合作發展資訊服務 / 蔣麗蓮
八、電影檢查與電影事業之輔導 / 徐詠平
九、畫壇宗師張大千 / 鍾克豪
十、米芾宦遊考(上) / 高輝陽
十一、中國圖案研究(中) / 何昆泉

第32期
一、左氏尚禮述要(下) / 周維屏
二、中國韻文之演變 / 詹同章
三、元雜劇東堂老、魔合羅之分析 / 叢靜文
四、電影表演藝術(下) / 朱俐
五、世界各國的教育廣播電視 / 蔣麗蓮
六、彩色原稿物理性與電子分色的設定法 / 林啟昌
七、中國繪畫的特性 / 邵幼軒
八、攝影感光材料及攝影原稿的研究 / 吳嘉寶
九、米芾宦遊考(下) / 高輝陽
十、中國圖案研究(下) / 何昆泉

第33期
一、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 / 鍾克豪
二、墨子思想探微(上) / 陶禹
三、元劇生金閣、李逵負荊之分析 / 叢靜文
四、發揚國樂的時代意義 / 董蓉森
五、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上) / 王海燕
六、日本教育廣播電視的運用與發展 / 蔣麗蓮
七、電子照像技術在印刷上的應用 / 林啟昌
八、老子美學思想述評 / 高輝陽
九、道路交通標誌之視覺反應分析與研究 / 王銘顯

第34期
一、墨子思想探微﹝下﹞ / 陶禹
二、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中) / 王海燕
三、談漢代繪畫─兼介中國美術史上應補充的漢墓壁畫資料 / 凌嵩郎
四、從西洋美術史上分析繪畫與美術設計的相互關係 / 沈國仁
五、中國水墨畫家之探源 / 李奇茂
六、文化建設與傳統戲劇 / 李樹良
七、教育廣播電視效果之研究 / 蔣麗蓮
八、中國古代舞蹈形式與精神的探索(上)─律呂精義舞譜之研究 / 王廣生

第35期
一、墨辯探奧及墨學中心思想之探微和展望 / 陶禹
二、墓券 / 那志良
三、論造型美術之發展 / 郭為美
四、劇場觀眾心理 / 彭行才
五、元代社會劇五種技術研究﹝上﹞ / 叢靜文
六、從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析論我國廣播事業應有之發展 / 張源齊
七、印刷沿進與中華文化 / 史梅岑
八、廣播劇節目之研究 / 溫世光
九、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下﹞ / 王海燕
十、中國古代舞蹈形式與精神之探索﹝下﹞--律呂精義舞譜之研究-- / 王慶生

第36期
一、藝術專長學生職業性向之探討 / 林海崙
二、絲竹合奏的求變一國樂的宿命 / 李哲洋
三、元代社會劇五種研究 / 叢靜文
四、日本教育廣播電視之研究分析 / 蔣麗蓮
五、彈性凸版的美粧印刷的動向 / 林啟昌
六、崑曲「牡丹亭」與古典舞蹈之研究 / 蔣嘯琴
七、透視與繪畫 / 譚興萍

第37期
一、中國詩律研究 / 鍾蓮英
二、布雷克特戲劇演出之探討 / 顧乃春
三、「伊萊克翠的哀怨」之人性探討 / 鄧亞雯
四、照相凹版製作時的版筒修正 / 林啟昌
五、「陽關三疊」演變小考 / 楊仲揆
六、崑曲「牡丹亭」與古典舞蹈之研究﹝續﹞ / 蔣嘯琴

第38期
一、三十年來的戲劇教育 / 鄧綏甯
二、三十年來的國劇教育 / 李樹良
三、三十年來的美術印刷教育 / 林啟昌
四、三十年來的音樂教育 / 蘇麗玉
五、三十年來的工藝﹝美工﹞教育 / 何昆泉
六、三十年來的美術教育 / 黃元慶
七、三十年來的雕塑教育 / 何恆雄
八、三十年來的廣播電視教育 / 蔣麗蓮
九、三十年來的國樂教育 / 林昱廷
十、三十年來的舞蹈教育 / 李天民


第39期
一、墨學與儒家道家思想之比較研究 / 陶禹
二、中國戲劇的第一高潮--元代的劇壇與傑出的劇作家 / 蘇文慶
三、梆子戲曲之旅 / 敖鳳翔
四、國劇的一般常識 / 曹駿麟
五、元雜劇之分析 / 叢靜文
六、現代劇場的意義 / 鄧亞雯
七、中國古典劇場形成因素的探討 / 陳樹德
八、高感度PS版與新製版體系 / 林啟昌
九、平面的立體表現研究 / 何昆泉
十、中國花鳥畫的演進與當今名家 / 夏美馴
十一、家庭教育與廣播電視功能 / 蔣麗蓮
十二、有線電視節目對其他傳播媒體之衝擊 / 黃海星

第40期
一、劉寶楠論語正義 / 封恆
二、國父對印刷事業遺教的闡揚 / 史梅岑
三、中國水墨人物畫之研究 / 李奇茂
四、中國山水畫因探源 / 陳聖勤
五、詩與繪畫的感通 /許天治
六、不可限量的資訊傳播 / 葉蔚明

第41期
一、墨學與管子及名家思想之比較 / 陶禹
二、元雜劇賞析 / 叢靜文
三、中國古典劇場的構成要素 / 陳樹德
四、感光性樹脂凸版的發展及其在彈性凸版的應用 / 林啟昌
五、中文電腦排版的發展趨勢 / 蕭耀輝
六、元代書畫才子--趙孟頫氏評介 / 王會均
七、龍的造型研究 / 何昆泉
八、快報--危機的傳播現象研究 / 蔣麗蓮
九、電子傳播的新紀元 / 葉蔚明

第42期
一、國父三民主義思想概述 / 封恒
二、導演方法 / 李樹良
三、魏晉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及自然觀 / 高輝陽
四、宋代版本學文化貢獻 / 史梅岑
五、中性紙與圖書的保存性研究 / 林啟昌
六、從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探討中國的調式理論 /吳
七、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 謝章富
八、古典基礎技術與解剖學的探討 / 李維

第43期
一、管子功利主義思想與現代功利主義鼻祖邊沁功利主義思想之探索研究 / 陶禹
二、析論我國有線電視之發展理念 / 蔣麗蓮
三、明代版本雕藝的文化價值 / 史梅岑
四、資訊媒體與科技整合的新趨勢 / 葉蔚明
五、最近的平版彩印墨 / 林啟昌
六、生活經驗與創作經驗之比較 / 馬國光
七、魏晉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及自然觀(二) / 高輝陽

第44期
一、畢卡索的繪畫表現與原始主義 / 林書堯
二、印刷與印後處理的自動化動向 / 林啟昌
三、金屬雕刻 / 張鴻基
四、媒介多元化的理想與現實 / 蔣麗蓮
五、淺談電腦在作詞、作曲、配樂及錄音上之運用 / 陳美鳳
六、台灣地區五所體育科系學校學生身心健康之研究 / 張宏文
七、老子研究──老子其人 / 封恒
八、我國專科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與功能探討 / 楊清田
九、管子對諸子學說之啟導與影響探討 / 拯宇

第45期
一、中國書法用筆論 / 譚興萍
二、七陽腔──中國戲曲的長青樹 / 敖鳳翔
三、漫談中國美術理論 / 吳樹人
四、中國韻文之演變簡述 / 詹同章
五、管子思想研究 / 陶禹
六、一代書宗──于右任 / 李超哉
七、由專利所觀之最近樹脂軟膜之研究開發動向 / 林啟昌
八、先秦儒家與道家美育思想的比較 / 孫良水
九、中國陶瓷進展與景德鎮興起的探究 / 夏美馴
十、藝術學校學生次文化之調查研究 / 張浣芸
十一、老子政治思想 / 封恒
十二、現代美學的危機 / 吳青萍
十三、攝影意境與攝影方法的探討 / 陳信夫

第46期
一、印墨的原料(2) / 林啟昌
二、圖像壓縮之最佳化處理與應用的相關研究 / 陳美鳳
三、五專男生心理衛生與家庭背景及體適能表現關係之研究 / 張宏文
四、「四郎探母」的藝術結構 / 魏子雲
五、漢代的藝術教育與美學觀初探 / 楊清田
六、剖析柴窯器的歷史之謎 / 夏美馴
七、最近( ISO 100/35mm )彩色負片的研究與分析 / 葉蔚明
八、崑曲譜釋例 / 林逢源
九、西洋粉彩畫家及粉彩畫 / 郭為美

第47期
一、裱合的基礎科學 / 林啟昌
二、新映像媒體──HDTV在電視運用的探討 / 陳梅靖
三、田納西‧威兼斯一偉大的戲劇家 / 鄧亞雯
四、歐陽修、蘇東坡與宋書兼論宋詩的特色及當代詩的發展 / 鍾蓮英
五、管墨思想之比較研究 / 陶禹
六、析論日本之國際廣播 / 蔣麗蓮
七、徽章的機器縮刻 / 張鴻基
八、印刷與發明攝影的背景動機及過程之關係 / 廖敏華
九、體育科系學生焦慮及憂鬱症狀群之研究 / 張宏文

第48期
一、特殊塗佈 / 林啟昌
二、中國大陸博物館事業管窺 / 夏美馴
三、徽章合金的混合計算法 / 張鴻基
四、「雙嬌奇緣」悲喜戲形成的內涵──明史「傅友德傳」的戲傳 / 魏子雲
五、管子學說與現代學術 / 陶禹
六、職棒選手身心健康狀況分析之探討 / 張宏文
七、變形表現研究 / 何昆泉
八、首部傳奇琵琶 / 敖鳳翔
九、如強宏揚倫理道德以端正社會風氣 / 史梅岑
十、魏晉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及自然觀(三) / 高輝陽
十一、如何提高攝影品質的分析與研究( 一)──相機的研究 / 葉蔚明

第49期
一、特殊塗佈(下) (Special Coating) / 林啟昌
二、四進士的法理與人情 / 魏子雲
三、木版水印畫及其印刷法之研究 / 陳信夫
四、Finale 程式的運用與電腦音樂創作 / 吳疊
五、造形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上) / 楊清田
六、電子攝影的研究 / 葉蔚明
七、藝專學生或社團幹部身心健康之研究 / 張宏文
八、徽章的整飾和徽章之法瑯燒製 / 張鴻基
九、篆書藝術之研究 / 譚興萍
十、南朝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和自然觀 / 高輝陽
十一、裝飾紋樣起源之研究 / 葉劉天增
十二、管子學說與現代學術 / 陶禹
十三、談日本的舞蹈 / 謝美世
十四、全動式電腦多媒體系統在陶瓷工藝教學上之探討 / 陳美鳳

第50期
一、紙器印刷下的電腦品質管制 / 林啟昌
二、鑄鼎象物──殷商青銅器藝術性初探 / 黃光男
三、性別與心理變項對跑步教學效果之影響 / 張宏文
四、造型藝術的圖、地關係 / 楊清田
五、梁山伯與祝英台 / 魏子雲
六、電視媒體廣告設計實務要項 / 吳聲品
七、關漢卿的創作意識與劇作「救風塵」析論 / 李樹良
八、我國青瓷器發展的早期階段 / 夏美馴
九、老子的人生思想 / 封恒
十、金屬雕製工學──巨型銅徽章之翻砂技術和石膏模型的複製 / 張鴻基
十一、媒介表現與藝術擴散的研究──HDTV現況調查‧引進‧研究計畫 / 曾連榮
十二、媒體資訊接收過程之研究 / 蔣麗蓮
十三、析論墨子教育思想與社會思想之現代觀 / 陶禹
十四、南朝文學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二) / 高輝陽

第51期
一、硬體拷貝的階調再現 / 林啟昌
二、國劇藝術之展望 / 王元富
三、金屬雕製工學──徽章「胎體」製作與紋飾壓印 /張鴻基
四、色彩的精神性 / 龐均
五、舞台設計透視圖畫法研究 / 孟振中
六、音程結構與音樂特質 / 吳疊
七、略談大專院校「人生哲學」的教學 / 郁漢良
八、論黃庭堅幾件獨特的作品 / 楊敦禮
九、布拉姆斯F#小調鋼琴綺想曲之研究 / 王潤婷
十、歐利維耶‧梅湘之生平與其重要作品 / 廖陳盧寧
十一、析論美國有線電視節目 / 陸中明
十二、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人生論 / 吳一舟
十三、墨子政治思想析論 / 陶禹
十四、老子的文學思想 / 封恒
十五、男子柔道段位以上選手身體型態、基本運動能力及人格特質之分析研究 / 張宏文
十六、電子攝影機的市場分析和技術革新的研究 / 葉蔚明
十七、.裝飾紋樣題材分類比較研究──靈異紋樣 / 葉劉天增
十八、在臺灣看敦煌舞蹈文化 / 李天民

第52期
一、新媒體與電子出版 / 林啟昌
二、經學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 / 黃光男
三、從觀念認知、說話藝術、行為語言──探討電視節目主持 / 謝章富
四、國立藝專學生幹部參與社團態度之研究 / 呂青山、張宏文
五、兩級傳播演變之研究 / 蔣麗蓮
六、金屬雕製工學──製作徽章的「壓紋機」和「製紋模」 / 張鴻基
七、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 / 孫良水
八、論戲曲導演 / 李樹良
九、”海韻”合唱曲研究 / 蘇麗玉
十、論蔡襄書法之特色 / 楊敦禮
十一、國父民族思想探源(一) / 封恒
十二、舞蹈形式構成之技巧 / 楊桂娟
十三、管墨思想之比較研究 / 陶禹
十四、九○年代最新彩色底片的特性分析 / 葉蔚明
十五、周秦樂舞初探 / 林秀貞
十六、編劇怎能不顧劇中的史地──論〈曹操與楊修〉 / 魏子雲
十七、. 空間(遠近)反轉圖形研究 / 楊清田
十八、清代悼亡文學中之奇葩──香畹樓憶語 / 陳瑞芬
十九、少年體操教學與指導探微(一)/ 張宏文


第53期
一、我的抽象意象世界 / 林書堯
二、以「油畫」表現「國畫」的意境研究 / 何昆泉
三、環境雕塑的創作理念 / 何恒雄
四、人物畫創作理念 / 賴武雄
五、來自東方的語言 / 王慶臺
六、創作理念與表現技法 / 林芙美
七、創作自述 / 鍾有輝
八、現代劇場的劇本與演出之間──談「空籠故事」的導演創作理念 / 朱之祥
九、跳舞就是把生活跳出來──創作理念的追求 / 朱美玲
十、篆刻創作理念自述 / 阮常耀
十一、電子媒體出版物製作與印刷公司電子媒體開展 / 林啟昌
十二、義大利古幣概述和製作 / 張鴻基
十三、創作版畫與版畫創作 / 鍾有輝
十四、先秦時代笄的類型分析研究 / 李豫芬
十五、國劇音韻簡釋 / 敖鳳翔
十六、兩漢樂府對樂舞的發展與影響 / 林秀貞
十七、鋼琴曲‘‘雨中庭園’’分析研究 / 蘇麗玉
十八、巴爾陶克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曲研究 / 孫巧玲
十九、論電影蜘蛛巢城之特色 / 楊敦禮
二十、電影與Hi-Vision結合的技術性探討 / 陳梅靖
二十一、專業底片與普通底片的研究 / 葉蔚明
二十二、非營利藝術傳播的探討 / 謝章富
二十三、文藝理論的瑰寶──詩話篇論中國詩話之性質及其功用 / 吳瑞泉
二十四、由詩經國風探究周朝婦女的角色地位 / 陳瑞芬
二十五、文學美的討論:從《遺山論詩絕句第十七首》談起──人為聲律與自然聲律之比較 / 孫良水
二十六、國父民族思想探源(二)/ 封恒
二十七、國立藝專81學年度新生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 / 張浣芸、李旻陽
二十八、修習音樂學生父母親管教態度對自我態度、內外控及自尊心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藝專音樂科及國樂科為例 / 張宏文、呂青山
二十九、意見領袖的影響之研究 / 蔣麗蓮
三十、單槓高難度動作發展趨勢訓練模式之探討 / 張宏文
三十一、大女甲組籃球明星與一般球員心理特質之探討分析 / 張霖家、蔡秀芳

第54期
一、緣83年藝專校運會--談藝術院校運動會的創新內容 / 李天民
二、李奇茂繪畫創作理念 / 李奇茂
三、由中國的哲學思想談「張力的互動之六」 / 陳振輝
四、生命是創作之源 / 吳素芬
五、油畫創作理念的探索 / 龐均
六、人性探索與幽微秘境的追求 / 黃元慶
七、戲劇編劇與導演的創造性本質--兼談「古早,在九份那裡......」的演出與指導 / 朱之祥
八、「家庭組曲」創作理念 / 葉振滄
九、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談「出土」/ 林偉民
十、印刷加工廠的有機溶劑回收與除害體系及其裝置 / 林啟昌
十一、論米芾書法之特色 / 楊敦禮
十二、工藝結構設計的理論與實務 / 林伯賢
十三、石濤畫語錄探義 / 何慧芬
十四、石灣陶器藝術 / 呂琪昌
十五、布瑞頓及其〝聖誕頌歌〞合唱曲研究 / 蘇麗玉
十六、盛明才子徐渭的戲劇成就 / 徐之卉
十七、從〝羅丹雕塑展〞探討藝術傳播與文化 / 謝章富
十八、彩色底片改進的新趨勢之研究 / 葉蔚明
十九、類型電台在美國及臺灣的發展 / 陸中明
二十、幽棲居士斷腸詩詞之藝術性發微 / 陳瑞芬
二十一、藝專學生心理需求、自我接納、生活型態與學習參與之相關研究 / 張浣芸、許文明
二十二、論 國父平均地權主張及其在臺灣實施成效檢討 / 封恆
二十三、我國社會的後工業化趨勢及其應有的倫理取向 / 黃惟饒
二十四、卡可夫單槓團身後空翻三周下之運動學分析 / 張宏文
二十五、大男甲組籃球明星與一般球員之心理特質差異性研究 / 張霖家、王中興
二十六、不同背景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之分析研究 / 劉榮聰

第55期
一、新繪畫資訊圖像的展望 / 林書堯
二、譚興萍書法作品創作理念 / 譚興萍
三、我思我畫──創作自述 / 羅振賢
四、我的陶藝創作理念 / 劉鎮洲
五、以簡單的構成達到變化的效果──包裝設計創作理念 / 許杏蓉
六、森林裡的夢想 / 劉邦漢
七、偏光下的實像與虛像 / 林芙美
八、虛實人生,有情草葉 / 鐘有輝
九、創作理念的追求─在情緒中,女人的告白 / 朱美玲
十、中國文化對現代造型的探討 / 陳振輝
十一、「造型」的意義、內涵與形成之研究 / 楊清田
十二、甲戌抄本「紅樓夢」問題求答──「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讀後 / 魏子雲
十三、論電影「綠野仙」之特色 / 楊敦禮
十四、「陽光」公共電視的問題與省思 / 謝章富
十五、照明和電子閃光燈的研究 / 葉蔚明
十六、柏拉圖理想國中社會制度改造的批判 / 封恆
十七、國立藝專「關懷視聽障學生」活動對學生態度改變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張浣芸
十八、澳洲國際廣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蔣麗蓮
十九、單槓〝科巴基〞動作的運動學分析與技術指導之應用 / 張宏文
二十、孔雀東南飛析論 / 陳瑞芬

第56期
一、石雕創作的內心世界 / 陳振輝
二、論油畫小品 / 龐均
三、油畫創作中的形色探討 / 張國治
四、心靈的原鄉繪畫 / 張國治
五、不安與矛盾的本質 / 林兆藏
六、印刷工廠的再工程化與生產管理的體系化 / 林啟昌
七、簡論「造形」形成的要因 / 楊清田
八、商周器物紋飾析論 / 葉劉天增
九、視覺藝術的象微性─象微意義及表現 / 何慧芬
十、環境色彩的計劃與調查方法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綜合教學大樓為例 / 陳明石
十一、表音記號的比較基礎研究──以台灣、日本為例 / 陳郁佳
十二、學院戲劇教育課程規劃之探討──兼介美國、大陸及我國部分學校戲劇系所 / 朱俐
十三、攝影藝術之美─花卉攝影專題研究 / 葉蔚明
十四、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 林政華
十五、單槓兩種高難度騰越動作運動學分析與技術指導之實例研究 / 張宏文
十六、顏真卿祭姪文稿「光祿夫」合文例釋 / 李銘宗
十七、蘇聯民族主義運動及其崩潰之研究 / 葉賢忠
十八、左傳、史記、戰國策之史學價值與文學特性舉隅 / 陳瑞芬

第57期
一、影劇─國劇─戲劇的脈絡 / 李樹良
二、四十年來電影教育之回顧與展望 / 陳梅靖
三、四十年來印刷藝術教育之回顧與展望 / 楊憲郎
四、回顧四十年來國立台灣藝專美工設計的教育方針與理念 / 王銘顯
五、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四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 美術系資訊組
六、台灣雕塑教育四十年之發展 / 王慶臺
七、蛻變得艱辛與期待成長的喜稅一─本校廣電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 曾連榮
八、四十年來國樂教育之回顧與展望 / 陳勝田
九、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四十年舞蹈教育 / 李天民
十、四十年來音樂教育之回顧與展望 / 戴金泉、廖年賦、徐世賢、吳 、蔡永文、孫巧玲

第58期
一、時代的胎盤 / 林書堯
二、長相思 / 王慶臺
三、複屈折影像之創見 / 林芙美
四、「藝術伴侶」的私房話 / 龐均
五、藝術來自於生命的映照 / 張國治
六、基礎理念與油畫創作 / 李志凝
七、纖維藝術創作我見 / 李豫芬
八、發展潛力與可能性 / 張清淵
九、古典與現代的對話 / 吳素芬
十、論「七夕雨」中織女角色之詮釋 / 曾照薰
十一、獨幕歌劇「魚腸劍」的創作理念與過程 / 沈錦堂
十二、演唱與創作理念─撰自男高音蔡永文三場獨唱音樂會 / 蔡永文
十三、「理想丈夫」的導演理念 / 邵玉珍
十四、現代國劇燈光創作理念 / 藍俊鵬
十五、紫外線及電子線硬化裝置的最新進步 / 林啟昌
十六、藝術即經驗─詳介杜威的美學 / 劉文潭
十七、論造形的本質與形態的要素 / 楊清田
十八、中國漢代的裝飾美術與紋飾 / 葉劉天增
十九、複屈折影像之研究與創見 / 林芙美
二十、工藝設計實務─材料之分析與選用 / 林伯賢
二十一、中國早期藝術的象微表現 / 何慧芬
二十二、探討包裝革命後商業包裝造形的演變 / 許杏蓉
二十三、繪畫的書寫表現─書寫的繪畫表現 / 李銘宗
二十四、金屬雕製工學 / 張鴻基
二十五、大儺舞蹈結構及其動作研究(上) / 蔣嘯琴
二十六、音樂教學與電腦 / 吳
二十七、論說崑曲工尺譜 / 施德玉
二十八、新編荒誕國劇「潘金蓮」燈光設計之探討 / 藍俊鵬
二十九、箜篌探索─樂器起源、形態與現況研究 / 張儷瓊
三十、電視攝影美學析論─「內涵」與「形式」(一) / 謝章富
三十一、國際廣播政策的形成─探討澳廣國際廣播政策之沿革 / 蔣麗蓮
三十二、瓊瑤電影意義的「產生與停滯」之初探 / 廖金鳳
三十三、台灣發展亞太媒體中心之科技考量 / 程予誠
三十四、我國大專表演科系學生演出焦慮之研究(一) / 張浣芸
三十五、自決的理論與運作之研究 / 葉賢忠
三十六、近代中國大同思想的興起─以孫中山與梁啟超為例 / 樊中原
三十七、漢代婦女文學之探究 / 陳瑞芬
三十八、少年階段體操之教學與指導 / 鄭黎暉、賴高司、張宏文
三十九、1994及1995年我國男子短跑選手重大比賽表現之成績分析 / 吳錦雲

第59期
一、無壓印刷現況之考察 / 林啟昌
二、構成教育的理念及其與臺灣設計教育發展的關係 / 楊清田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美術 / 葉劉天增
四、鐳射三次元自動量測系統計劃執行成效 / 張鴻基
五、大儺舞蹈結構及其動作研究(下) / 蔣嘯琴
六、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牌音樂之研究 / 施德玉
七、中國調式音樂理論之探討 / 王潤婷
八、平行調之探討 / 潘世昌
九、電視攝影美學析論(二)─電視傳播行為的相關課題 / 謝章富
十、九0年代臺灣電影工業資源分析:一九九五年臺灣電影製作、發行、映演近況初探 / 廖金鳳
十一「愛情與死亡」電影的代言人─伍迪艾倫 / 林保成
十二、我國大專表演科系學生演出焦慮之研究(二) / 張浣芸
十三、「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課程內涵與實施成效─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第一屆學生的實證研究 / 黃惟饒、許禎元、陳文政
十四、解決族裔衝突的理論及途徑 / 葉賢忠
十五、1994世界盃體操賽與民國83年臺灣區運會男子單槓決賽自選動作技術之分析與比較    /張宏文

第60期
一、又別具一副手眼,直造今人不到處─試以克羅齊美學觀點析論張大千之再生力與原創力 /劉文潭
二、多色印刷需求變化下的用紙、印墨適性研究 / 林啟昌
三、平面構成的資材運用與材質感創作研究 / 楊清田
四、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微 / 何慧芬
五、原始瓷的起源與商代原始瓷 / 呂琪昌
六、易卜生劇本研究 / 鄧亞雯
七、單槓正握前擺分腿向後仰騰越握槓(特卡切夫騰越)之運動學分析 / 張宏文
八、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學生對體育新課程規劃及上課內容滿意度之研究 / 謝錦花、張建、張宏文、鄭黎暉、劉榮聰、林宗賢、呂青山
九、男女排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 /劉榮聰、吳福明
十、中原大學一年級男生體能之研究 / 林宗賢
十一、莊子思想中的個體與社會關係 / 許功餘
十二、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 / 黃惠菁

第61期
一、多媒體時代的畫像機機器與畫像再現的研究 / 林啟昌
二、青川木牘的秦篆形體析論 / 林進忠
三、「古典印相」影像藝術性之研究 / 林芙美
四、論紙器包裝與其形態的重要性─以商業包裝為例 / 許杏蓉
五、陶的形式及其象微意義──從三足鳥的觀點兼論「廟底溝類型」文化的來源 /許琪昌
六、東方人體文化與中國 / 李天民
七、相機發展三十年之省思 / 葉蔚明
八、大中華圈內的媒體全球化 / 朱全斌
九、體育系學生地板運動教學設計之研究 / 張宏文
十、平橫木教學之研究 / 鄭黎暉
十一、踝部傷害預防策略對基礎運動功能所造成的影響 / 林宗賢
十二、一學期不同興趣選項體育教學課程對大學生有氧適能影響之探討 / 林宗賢、陳怨
十三、進化論對孫中山思想的啟發與影響 / 樊中原
十四、民族主義與後冷戰時期族裔衝突之探討 / 葉賢忠
十五、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量表編製之研究 / 陳木金
十六、試論唐宋文人的「體」「性」觀 / 黃惠菁

第62期
一、光破壞性聚合在資訊記錄的應用研究 / 林啟昌
二、形態與面積大小的錯視關係研究 / 楊清田
三、戰國時代中山國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 / 林進忠
四、秧歌舞論談 / 李天民
五、家將團的人格與神格及其舞蹈之探討 / 蔣嘯琴
六、中國戲曲傳統祭祀儀典劇─吉祥戲考詮 / 朱俐
七、集集鎮地方觀光資源與展演藝術之發展空間 / 林尚義
八、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箜篌─文學作品中的音樂面向探討 / 張儷瓊
九、”這樣的一個夜”亨利‧迪堤爾弦樂四重奏之研究 / 駱淑嫈
十、台灣排灣族「婚禮舞蹈」之探究 / 張佩瑜
十一、世紀末主體意識的危機:綜論90年代有關記憶的科幻電影 / 陳儒修
十二、視覺意像練習對高爾夫球果嶺推桿動作學習及保留效果影響之分析研究 / 張建、張霖家、林培元、張芳文
十三、體育系學生單槓運動教學設計之研究─體操教學系列之二 / 張宏文
十四、改變我國公民教育中參與取向之初探─由工具價值取向轉變為內在價值取向 / 黃惟堯
十五、民國三十九年中國國民黨改造之背景探討 / 陳曉慧
十六、東南工業專科學校運動代表隊員之運動態度及攻擊性對運動成績表現之影響分析 / 呂青山、張芳文
第63期
一、結構中之美-析論結構主義的藝術批評 / 劉文潭
二、立體形式與體積大小的錯視關係研究 / 楊清田
三、「說文解字」與六國古文書 / 林進忠
四、圖書出版行銷通路之探討 / 賀秋白
五、笛的管口校正與音孔關係研究 / 陳勝田
六、蒙古民族傳統風情歌舞 / 李天民
七、箜篌與豎琴聲學特性之比較研究─以高雄藝笙公司產製之箜篌與愛爾蘭豎琴為例 / 張儷瓊、林昱廷
八、從戲劇與電影中探討九份之展演空間發展 / 林尚義
九、框架害怕犯罪 / 李慧馨
十、聖經中的財富觀及對我國公民教育之啟示 / 黃惟饒
十一、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對社會基礎的強化 / 陳曉慧
十二、論阮大鋮戲曲創作時地及遷居南京之前與東林復社人物關係 / 陳樹德
十三、體育系男女學生400公尺配速之教學研究 / 王建畯、吳錦雲、張宏文

第64期
一、國人色彩偏好之調查分析 / 林伯賢
二、趙之謙「甌中三圖」款記讀略 / 林進忠
三、平版印刷版上網點擴大之研究 / 謝顒丞
四、巴赫「義大利協奏曲」之研究 / 陳盧寧
五、中國戲劇起源與宗教祭祀儀典的關係研究 / 朱俐
六、我國西北地區漢族民歌「繡荷包」曲調特性之研究 / 申亞華
七、舒曼升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1之研究 / 林伶美
八、漢代〈掌上舞〉之創作理念─兼論舞蹈編創之理論與實務 / 曾照薰
九、女兒的凝視:電視中的父女情結 / 陳儒修
十、新聞自由與誹謗罪─以我國近年之誹謗罪個案為例 / 李慧馨
十一、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 陳木金
十二、美國司法違憲審查原則之探討 / 陳文政
十三、從「桃花扇」傳奇看楊文驄其人 / 陳樹德
十四、社會男子甲組籃球代表隊員成就動機與成績表現影響之分析研究 / 呂青山

第65期
一、產品人因設計方法論 / 林伯賢
二、鄧散木篆刻創作理念之析探 / 林進忠
三、大學印刷相關系組學生對專業能力認知之差異 / 謝顒丞
四、朝鮮民族傳統風情歌舞 / 李天民
五、由文獻紀錄探討「大武」及西周之禮制 / 蔣嘯琴
六、法事戲目連救母研究 / 朱俐
七、臺灣社區環境之特色與未來展演設施之規劃方向 / 林尚義
八、相聲藝術表演體系 / 馮翊綱
九、從第三波廣播革命─數位廣播看對廣播生態的影響 / 李慧馨
十、國民小學教師創性人格特質與美育教學之關係研究 / 陳木金
十一、從明末劇作風辨阮大鋮「石巢四種」之影射動機 / 陳樹德
十二、起跑跨欄之運動學探討 / 林宗賢
十三、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分析研究 / 劉榮聰
十四、民族主義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事業─是起始點亦或終極關懷 / 閔宇經

第66期
一、趙之謙的繪畫研創理念淺探 / 林進忠
二、盲用電腦輸出入設備之人因工程研究 / 林慧懿、梁成一
三、學校木製課桌椅結構設計之探討 / 林伯賢
四、亞洲地區豎琴族樂器之流變 / 張儷瓊
五、交際舞的演變發展 / 李天民
六、浪漫芭蕾〝仙女〞與〝仙女們〞之分析研究 / 吳素芬
七、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的研究─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例 / 李慧馨
八、應用統計製程管制法評估印刷製程變異因素 / 謝顒丞、林華發
九、校園網路電台發展契機之研究 / 葉蔚明
十、括號學習的理論模式 / 謝如山

第67期
一、朱白文〈趙撝叔〉印的鈐用事實辨察 / 林進忠
二、包裝瓶器的量感錯視研究-角柱瓶與圓柱瓶的比較 / 楊清田
三、視覺傳達效果的實證研究 / 陳郁佳
四、敦煌石窟壁畫樂隊型制與組織探略 / 張儷瓊
五、舒曼作品2‘‘蝴蝶’’之研究-從舒曼音樂創作特質來探討演奏藝術再創造內涵 / 許麗雅
六、裝飾屬和弦及其調性擴充之研究 / 范光治
七、電腦直接製版(CTP)相關實證研究之分析 / 謝顒丞
八、大學藝術通識教育─從通識教育的發展談藝術通識課程 /張浣芸
九、聖經中禧年的財富觀及對我國公民經濟價值教育之啟示 / 黃惟饒
十、我國大學男女籃球代表隊員之教練領導方式與球隊組織氣氛之差異性研究 / 呂青山
十一、高爾夫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差異性之研究 / 劉榮聰、張霖家

第68期
一、包裝容器的造形意象調查研究─角柱瓶、凹凸瓶與圓扁瓶之比較 / 楊清田
二、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價值觀與學習行為及其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 / 林伯賢、鄭增財
三、印學研究識見不凡的魏錫曾 / 林進忠
四、科學與藝術在理論概念上整合之研究 / 葉明勳
五、台灣「竹馬戲」音樂之探討 / 施德玉
六、簡論Hugo Wolf藝術歌曲 / 申亞華
七、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 / 謝章富、許立明
八、熱感數位印版之網點複製特性 / 謝顒丞、吳玉如
九、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 / 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畯
十、大學生參與運動性休閒活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 / 張宏文、何永彬、邱旺璋
十一、從社會心理學的動機論來探討台灣大專藝術科系學生的外語學習─台灣藝術學院的個案研究 / 林宜珍
十二、畫海遺珠─揚‧維梅爾─解讀揚‧維梅爾的作品圖像 / 張純櫻
十三、社會學的典範定位研究:建構綜融性的社會演化論芻議 / 閔宇經
十四、國民年金實施策略之比較與評估 / 曾明發

第69期
一、包裝容器的喜好度調查研究 / 楊清田
二、西南少數民族的印染服飾工藝 / 莊世琦
三、創作文明的再生─談陳志良的彩墨「地景」藝術 / 鄭凱元
四、現代古箏演奏技法符號之探討─創建基礎、形象邏輯與功能意義 / 張儷瓊
五、德布西抒情詩劇‘‘被揀選的少女’’作品之研究 / 蔡永文
六、中國舞蹈道具運用之探討 / 曾照薰
七、元明兩代古琴歌曲創作與藝術的發展 / 王海燕
八、檢視新編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傳統行當角色重塑之實踐成果 / 朱芳慧
九、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 / 李競華
十、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劃新趨勢 / 謝章富、陳雯琪
十一、高網線網版印刷於光碟印製之應用 / 謝顒丞、林華發
十二、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以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大醉俠》、《俠女》為例 /陳儒修、林映君、黃芝華、鄭玉菁

第70期
一、趙之謙的早其作品匯錄與考察 / 林進忠
二、任伯年繪畫的空間意識探討 / 林錦濤
三、以「包裝造型」的角度探討台灣商業包裝設計 / 許杏蓉
四、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 / 林珮淳、吳佩芬
五、電腦動畫藝術應用中國元朝文人山水繪畫元素之初探 / 鐘世凱、范光義
六、台北市小學教師使用電腦輔助教學之調查研究 / 謝顒丞、張政賢、莊明華
七、中華民國主權論述下的台灣電影政策與WTO談判問題探究 / 邱啟明
八、戲曲腔系劇種訪視記 / 施德玉
九、箏學芻議 / 張儷瓊
十、學堂樂歌研究 / 葉添芽
十一、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賦格的研析 / 沈錦堂
十二、複拍子的指揮應用模式──以得布西前奏曲〈牧神的午後〉與莫札特的第四十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為例 /呂淑玲
十三、莫札特鍵盤四首連彈作品研究 / 王敏蕙
十四、歌德與舒伯特的四首迷孃之歌 / 林麗瑛
十五、我國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法制改革之研究 / 曾明發
十六、體操技能教學目標建構之研究 / 張宏文
十七、在大學校園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策略──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為例 / 張浣芸

第71期
一、西漢草書源起發展的考察 / 林進忠
二、藝術管理─運用觀眾參觀經驗理論提昇博物館服務品質之探討 / 李斐瑩
三、網路藝術特性與類別之探討 / 林珮淳、劉明昇
四、角色動畫動作模擬趨勢研究 / 鍾世凱
五、閩臺竹馬戲之探討 / 施德玉
六、南胡各段琴弦張力與共振頻率之探討 /林昱廷、李志良
七、合聲學中機能性探討 /沈錦堂
八、拉威爾聲樂作品「五首希臘民歌」研究 / 林麗瑛
九、平版印刷品質之特性與規格 / 謝顒丞、吳玉如
十、電視劇製播與收視率─ 一個情境和結構取向的探討 / 李慧馨
十一、非線性影音剪輯實務探討 / 吳聲品
十二、電視後期製作析論 / 吳聲品
十三、電視燈光照明技藝析論 / 吳聲品
十四、台灣藝術大學行政人員網路素養現況探討 / 王詠宣
十五、解讀維梅爾的「畫中畫」 / 張純櫻
十六、體操戰略戰術應用之研究 / 鄭黎暉、吳福明、張宏文
十七、大專女子壘球選手的運動目標取向和競賽前狀態性焦慮之相關研究 / 莊英萬、張宏文
十八、體適能教學及文宣海報的介入對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和運動行為效果之研究 / 林宗賢

第72期
一、武威漢代醫簡的行草書法 / 林進忠
二、公共藝術的省思 / 李斐瑩
三、藝術賞析新探─從藝術中常見的原鄉性主題引發 / 王志萍
四、3D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 / 林珮淳、陳啟耀
五、網頁風格的設計模式建構:以宋代山水繪畫為例 / 王年燦、劉淳泓
六、程式輔助的3D電腦群體動畫 / 鐘世凱
七、從風格分析的角度檢驗王羲之傳世書法墨本 / 呂琪昌
八、革命中的創造力 / 葉明勳
九、後現代攝影美學觀 / 林芙美
十、平版印刷現行三種金屬印版上網點測量系統之比較 / 謝顒丞、李國坤、吳玉如
十一、從品特之“情人”談其表導演的喜劇風格 / 朱俐
十二、論民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以潮州箏派、山東箏派樂曲《疊斷橋》為例 / 張儷瓊
十三、蕭邦「b小調第1號詼諧曲作品20」 / 吳佩瑤

第73期
一、玉門花海出土漢簡的書法考察 / 林進忠
二、任伯年畫作〈菊豔蟹腴圖〉辨疑 / 林錦濤
三、國中生活科技網路多媒體教材之設計與開發 / 王年燦、趙貞怡、鄭琨鴻
四、電視框裡的共謀遊戲 / 王年燦、許琦鷺
五、應用自動分景技術加速電腦群體動畫大場景算圖 / 鐘世凱
六、視覺平衡影響視覺動勢強弱之視覺原則探討 / 陳瀚凱、張謙允
七、流行服裝風格與設計要素關係之研究──以米蘭2002/3秋冬女裝作品為例 / 林家旭
八、3D動畫影片分鏡研究─以「神隱少女」與「史瑞克」兩部動畫電影為例 / 林群偉、鐘世凱
九、4C匯流與新事物傳播──數位電視發展課題之探討 / 李慧馨
十、高雄高工圖文傳播科學生選填該校該科志願因素之研究 / 謝顒丞、游民聖
十一、車爾尼八小節鋼琴練習曲作品821(第一部)解析 / 蔡奎一
十二、大專學生對企業認養台灣大聯盟職業棒球隊認知贊助效益量表之編製研究 / 呂青山、李志峰、張書御
十三、運動介入對女教職員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林宗賢

第74期
一、西漢〈甘露二年御史書〉冊書文字的書法 / 林進忠
二、丁念先的隸書創作成就 / 涂璨琳
三、徐谼〈谿山琴況〉中「和」況之美學意涵研究 / 李美燕
四、普普藝術與台灣後現代設計表現的關係研究─以台灣海報設計為例 / 楊清田
五、論商業包裝造形的設計美學 / 許杏蓉
六、視覺動勢之視覺原則與其在視覺傳達設計上的應用探討 / 陳瀚凱、林品章
七、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 / 林珮淳、范銀霞
八、虛擬人物動畫行進動作模擬研究─即時最佳化步行路徑演算 / 鐘世凱
九、從場所特性觀點談公共藝術之互動性─互動式公共藝術發展初探 / 莊育振、曲家瑞、秦庭祥
十、不同網線數應用於無水平版光碟印刷之網點再現性探討 / 楊憲郎、林華發
十一、數位內容產業與出版產業之範疇比較 / 賀秋白
十二、探討品特劇作【蒐集】的表導演問題 / 朱俐
十三、亨利.普賽爾的生平與音樂 / 王潤婷
十四、影音與文字的美麗與哀愁─試探文學之於電影的會通與轉化 / 徐紀芳
十五、古埃及藝術中的花卉主題表現 / 王志萍
十六、台灣地區國.高中體育教學評分實務現況之調查 / 陳律盛、吳森琛、張宏文
第七十五期
一、王壯為的篆刻藝術──以商周文字入印創作賞析    林進忠
二、何紹基晚年書藝──變容與轉化之契機    李銘宗
三、「歲供」體例在臺灣傳統建築裝飾圖稿的運用    劉淑音
四、虛擬環境中跟隨鏡頭與尋路績效之關係研究    王年燦、陳佳欣
五、視覺與聽覺網路廣告型態對消費者態度之影響    王年燦、陳訓平
六、綠色產品成功商品化設計之研究    杜瑞澤、張孟哲
七、巴洛克時期髮型與服飾演進之研究    詹彗珊、鄭如伶
八、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    朱善傑、鐘世凱
九、由視覺比喻研究廣告設計的認知差異    陳郁佳
十、由高齡者居家生活探討產品介面設計──以微波爐操作為例    陳明石、吳佳卿
十一、大學校院藝術學門評鑑制度及工具之發展    謝顒丞
十二、臺灣地下電臺面面觀    吳聲品
十三、網路遊戲式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置    游光昭、蕭顯勝、韓豐年
十四、「諸宮調」套式之探討──以《董西廂》為範例    施德玉
十五、中文歌唱的咬字與吐字    申亞華
十六、莫札特鋼琴奏鳴演奏法論析    蔡奎一
十七、中國舞蹈腕手動作之生理解剖學分析    曾照薰
十八、發現浪漫主義之嚴肅性:漢斯利克論布拉姆斯交響曲    陳慧珊
十九、競技體操發展的回顧    鄭黎暉、吳福明
二十、國際體操規則修訂對男子地板運動影響之研究    賴高司、吳森琛、張宏文
第七十六期
一、台灣傳統建築集瑞裝飾的構圖排列與意涵    劉淑音
二、宣影布色彩複製特性之研究    謝顒丞
三、印刷造紙業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陳其陽
四、數位化發展趨勢對我國電視新聞之影響    趙天慰、朱全斌
五、趙元任結合詩樂創作的理念與實踐──以〈教我如何不想他〉為例    李美燕、黃揚婷
六、我國大專音樂系學生與教授對音樂資優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    陳曉嫻
七、史特拉文斯基《婚禮》與俄國民間音樂傳統    林淑芳
八、荀白克鋼琴作品研究──Op.11, No.1    駱淑嫈
九、以MI的理念談社區性格的形成    吳守哲、呂裕文
十、台灣主題樂園環境符號之視認性與美感評價初探    楊清田、莊婷琪
十一、黑色與白色遮蔽物對圖像辨識差異之視知覺研究    王藍亭、黃詩珮
十二、線上漫畫網站之開發與創作分享行為之研究    王年燦、傅遠超
十三、普普風格應用在網頁設計之研究──以Keith Haring作品為例    王年燦、朱淑琳
十四、從民族性探討日本與美國動畫風格之差異    林珮淳、奚岳隆
十五、從中國繪畫探討具中國特色動畫之構圖與運鏡    林珮淳、林宏駿
十六、實驗動畫創作觀念與媒材之探討    林珮淳、陳緯倫
十七、科技藝術新探──運用電腦視覺技術於互動情境之探討    王照明、吳宗德
十八、奈米環保材料於綠色產品設計應用之分析評估    杜瑞澤、吳俊寬
十九、傳統卡通動畫準則在3D電腦角色動畫中的應用    鐘世凱
二十、區域文化特色應用於產品設計初探──臺灣廟宇文化應用於手機設計之個案
    范成浩、洪天回、林榮泰
二十一、以Mpeg-4Facial Animation參數法建立臉部表情    白弘毅
第七十七期
一、章太炎援佛解儒略論稿    李銘宗
二、數位典藏之應用加值──以「植物染與編織藝術數位應用加值中心」為例    謝顒丞
三、大陸歷史劇《三國演義》:陽剛特質的建構與再現    趙庭輝
四、校園網路電台節目與網站內容初探    陸中明
五、論曲牌體、板腔體之名義、體製與異同    施德玉
六、論【鮮花調】在地方箏派音樂中之存見與流變    張儷瓊
七、探討音感訓練在音樂內涵激發上所扮演的角色──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
大學音樂系音感訓練課程的發展與方向    呂淑玲、楊絢晞
八、許常惠鋼琴獨奏曲《五首插曲》之復古傾向與浪漫風格    吳玲宜
九、黃友棣的音詩“琵琶行”研究    申亞華
十、從美學觀點論音樂即興、演奏及作曲之交互關係    林文琪
十一、析論雙槓技術特性與發展趨勢    張宏文、吳森琛、賴高司
十二、由視覺比喻研究設計的理解性與趣味性    陳郁佳
十三、平面圖形複雜度與面積錯視之關聯性研究──以不規則多邊形為例    楊清田、魏碩廷
十四、Toward a Successful Computer Animation-Producing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CGI 
Animation    李宏耕、鐘世凱
十五、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    陳永賢
十六、摩登仙杜麗娜──廣告女性角色描繪與視覺訴求之跨文化研究    葉金燦
十七、唐宋時期人體花飾功能性及選材品類關係之研究    朱惠英、詹慧珊
第七十八期
一、非設計科系通識課程產品創新教學案例分析    趙方麟
二、產品類型影響創意認知的相關研究    范成浩、林榮泰、邱文科、王文正
三、從形態構成研究文字的造形與圖像設計之可行性    蔡奇睿
四、塗鴉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    周鴻祥
五、台灣紀錄片再現模式分析──以921地震紀錄片《生命》為例    王慰慈
六、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現    趙庭輝
七、民眾參與表演藝術觀賞行為之研究──以文建會九十三年度表演藝術團隊表演為例
    陳麗娟、陳為任、唐瑞芬、鄭天明、李宗鴻
八、原始主義在繪畫與音樂的兩面性    謝斐紋
九、從西方音樂劇的歷史與特質看台灣音樂劇的發展    王潤婷
十、荀白克鋼琴作品研究──Op.11, No.2    駱淑嫈
十一、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    李美燕
第七十九期
(1) 綜 合 類
美  術
一、系譜、危機與認同:多納.庫斯比(Donald Kuspit)的現代藝術理論    譚力新
二、徐渭「游戲」繪畫的特質與表現    陳宣彤
三、Creative Minds between ‘Digital Fantasy’, ‘Pictorial Aura’ and ‘Photographic Reality’ 
    ──Digital Computer as a Virtual Studio in Contemporary Fine Art Imaging Practice
介乎於 ‘數位虛幻’、‘繪畫氛圍’ 與 ‘影像真實’ 之創作意念
    ──數位電腦如同為當代影像藝術創作的虛擬工坊    翁銘邦
四、杜象達達應否為當代藝術「亂象」負責    林素惠
設  計
五、應用文化創意於產品造形之研究    王銘顯、范成浩、林榮泰
六、社區文化之創意產品設計模式──以北投溫泉精品計畫為例
    林榮泰、王銘顯、洪德仁、孫銘賢、孫俊彥
七、傳統色彩與視覺環境的研究──以金門視覺印象數位化之建構為例    謝蘭芬
八、輪椅使用者廚台工作與移動需求研究    趙方麟、謝政光
九、Artistic Express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Walking for 3D Computer Animation
電腦動畫人物走路的藝術表現設計及製作    鐘世凱
傳  播
十、地方縣市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模式之探討──以高雄縣數位文化建設發展為例
    謝顒丞、江茂源
十一、公民投票與人民的選擇──解讀2004年總統大選出口民調
    李慧馨、王詠宣
人文教育
十二、大專甲組體操選手運動傷害發生原因、處理方式與預防策略之研究    鄭黎暉
十三、高中舞蹈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為例
    柯澍馨、林靜怡
十四、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    徐庭蘭、康恩昕
十五、徐悲鴻藝術理論與實踐之復古元素    宋千儀
十六、公立樂團團員表演工作行為意圖之研究    鄭天明、陳麗娟
(2) 表 演 類
表  演
一、曲牌組合形式之探討    施德玉
二、伊福部昭與江文也「民族性音樂作品」風格研究    吳玲宜
三、解析浦浪克〈Toccata〉彈奏技巧    謝綉莉
四、蕭邦作品第二十二號風格之探究    楊景蘭
五、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    朱友梅
六、山東琴書曲牌《鳳陽歌》在箏樂作品中的應用    張儷瓊
七、浪漫芭蕾《吉賽兒》之研究與分析    吳素芬
八、陜北民歌「信天游」初探    申亞華
第八十期
(1) 綜 合 類
美  術
一、200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研究    李斐瑩    
設  計
二、初探隱喻廣告中隱喻與表現形式的效果    吳岳剛、侯純純
三、「仿生造形」中華節慶紀念酒瓶視覺意象之探討    莊孟姬、許杏蓉
四、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以納粹德國希特勒為例    蔡綺
五、台灣電視新聞播報視覺亂象之研究    霍鵬程、楊清田
六、形而上理論對原創性設計之探討    王銘顯
傳  播
七、論貝拉.巴拉茲的沉默概念,或緘默影音美學的誕生    孫松榮
八、電子書製作與出版──以「圖文傳播天地數位內容開發及加值應用」為例
    謝顒丞、李汝宥、鄭惠文
人文教育
九、創造性藝術教學活動對幼兒園大班幼兒創造力表現影響    徐庭蘭、郭靜緻
十、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
    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
(2) 表 演 類
表  演
一、二胡演奏藝術的三個構面    林昱廷
二、由巴哈義大利協奏曲BWV971看巴洛克時期協奏曲之發展對巴哈的影響    朱友梅
三、京劇髯口在特殊狀態下之運用    王小明
四、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創作特色與技巧之探討──以舒伯特代表性藝術歌曲為例    楊青琳
五、淺談中國戲曲劇場形式、觀念與表演之關係    紀家琳
六、劉天華二胡學派的發展歷程    蔡秉衡
七、台語歌曲之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研究
──以蕭泰然創作《出外人》與《上美的花》二首歌曲為例    許麗雅
八、客家箏曲《出水蓮》乙凡音之按顫手法模式分析
──一個時距定量的測音方法與附加頻率落點分析之應用研究    張儷瓊
第八十一期
美  術
一、十九世紀後期法國人喜好中國藝術中神怪動物題材的品味問題探究
──以德內利博物館收藏為中心    張婉真
二、書道自然──漢唐書論「自然」之探析    徐永賢
三、禪的思維與新媒體藝術──以臺灣當代藝術為例    陳永賢
四、The Use of a Diagnostic Profile of Art Understandings in the Assessment of Taiwanese Art
Students’ Written Responses to Chagall’s The Birthday
使用藝術認識「分析工具」之研究:以臺灣藝術系大學生對夏卡爾的畫作「生日」
所做之書面回應為例    馬丁福克、張妙珍
設  計
五、造形語言的心性活動論「小藍與小黃」繪本之創作訊息體驗    鄭凱元
傳  播
六、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診斷性評量之實證研究    謝顒丞、韓豐年、徐昌男、張淑佩、周美岑
表  演
七、佛瑞聯篇歌曲op.95“夏娃之歌”第一至四首作品之研究    翁嘉琳
八、從巴哈“c小調第二號組曲BWV 826”檢視巴哈鍵盤組曲創作之變化    朱友梅
九、迪士尼動畫中的丑角表演    朱靜美
十、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為例    陳慧珊
十一、成本在活動精熟度與持久利益之關係研究──以街舞休閒活動為例
    鄭天明、曹又心、李佳豪
人文教育
十二、明代浙江山陰世家張元忭的文人生活與著述    呂允在
十三、戰爭題材於動畫之研究    林佩淳、彭立洲
十四、美學的轉向:從體現的哲學觀論新媒體藝術之「新」    邱誌勇
第八十二期
一、身體行為與極限體驗的影像探討──以馬修.巴尼的錄像藝術為例    陳永賢
二、一方寸見一世界──試析戰國時期北方黃金牌飾的美學意涵    李建緯
三、造形讀寫技術的開發與其效能    鄭凱元
四、臺灣設計產業發展現況與願景之探討    林榮泰、王銘顯
五、臺灣藝術大學設計教育的改變──以「校友經典設計大展」為例    霍鵬程
六、非寫實性電腦繪畫表現之研究    陳鎂鋆、鐘世凱
七、包裝視覺形象研究──以八里「柚香美人果醋、果茶」伴手禮為例    卓展正
八、Application of Prown’s Model in Analyzing the 1880s Corset of the Goldstein Museum
普朗(Prown)物件分析程序:探討高登斯坦博物館的1880s馬甲    陳錦滿
九、動物」幽靈    孫松榮
十、李白音樂素養初探──以李白詩中的樂器演奏與鑑賞為主    王友蘭
十一、舞蹈的創作與肢體運用    楊淑菁
十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之關聯與演進    李其昌
十三、博物館品牌鑑價的策略與方法初探    原來
第八十三期
美  術
一、Images of Conflict: An Analysis of Northern Ireland Mural Paintings戰爭圖像:
北愛爾蘭壁畫之分析    馬丁福客
二、自我效能激發策略提昇陶藝技能學習成效的實驗研究    李堅萍
三、當代藝術脈絡中的繪畫位置與意義:以繪畫策展論述分析為例    譚力新
四、影像中圖像與造形符號的關係    陳錦忠
設  計
五、一個新的隱喻廣告分類與現況分析    吳岳剛
六、古畫的複製與再現──以動畫作品〈谿山之城〉為例    林晉毓
表  演
七、從清代臺灣文獻看原住民酒歌與飲酒文化    黃玲玉
八、穆欽斯基《鋼琴組曲》之創作特徵與彈奏技巧探究    楊景蘭
九、論述黃梅戲韓派藝術及其《徽州女人》的主題意蘊與劇場風華    朱芳慧
人  文
十、觀看的層次:視覺文化、視覺社會學與視覺方法批判    廖新田
十一、團體黏土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不專注行為改變之個案研究    徐庭蘭、許芷菀
十二、明人書齋的命名、格局與佈置    呂允在
十三、文化驅動力──從「文化價值」的觀點評析大學藝文中心的生成與發展    廖敦如
十四、從容天圻之琴曲〈歸去來兮辭〉看文人琴的藝術精神    李美燕
十五、大專院校桌球選手目標取向、運動自信心與賽前焦慮之相關研究    朱建榮
十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體育課程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    呂青山、張宏文、劉榮聰、林宗賢
第八十四期
美  術
一、創作性技術生手與熟手之創意表現和自我效能的差異性與相關性    李堅萍
二、Daring Us to Laugh: An Analysis of the Satirical Imagery of Jan Steen
逗我們發笑:詹史丁諷刺圖像之分析    馬丁福客
三、商早期青銅器雲電紋飾之隱喻研究    原來
四、前額骨骨相與體表表現    魏道慧
設  計
五、以網路遊戲實施科技創造力教學之研究    蕭顯勝、洪琬諦、伍建學
傳  播
六、影片分鏡節奏、類型之關係及相關內容研究:以麥克.貝執導作品為例
    蔣世寶、陳建雄、鍾思明
表  演
七、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從手稿譜探究樂曲的詮釋與演奏    張雅晴
八、崑劇〈牡丹亭.遊園〉套曲之研究    施德玉
九、歐洲中世紀前期音樂    施德華
十、當代台灣藝術歌曲「四時媠」研究    許麗雅
十一、天才的牌戲──透視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271第一樂章雙呈示部奏鳴曲式    吳嘉瑜
十二、絲弦二胡音樂初探    朱文瑋
十三、臺灣傳統音樂在學校教育制度中之發展(1949-2008)    黃玲玉
人  文
十四、明代文人讀書志趣的樹立    呂允在
十五、鄭世璠三個時期藝術創作風格分析    張純櫻
第八十五期
美  術
一、旅行.隱逸.身體──閱讀《林泉高致》的旅程    林世斌
二、論葛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繪畫中的「模糊」美學洞察    譚力新
設  計
三、臉譜藝術化妝設計之研究    徐珮清、陳美均
四、超現實動畫《火影忍者》的敘事建構與動畫語彙運用    張裕幸
五、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林榮泰、林伯賢
六、部編本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    林昆範
七、奧運會之視覺設計機能與意象傳達研究    霍鵬程、楊清田
八、展示空間照明的佈光模式與設計手法之研究──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例    蔡奇睿
表  演
九、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81a《告別》第一樂章教學論析    蔡奎一
十、文藝復興藝術的音樂解讀──以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為例    黃芝宜
十一、河南箏樂「大顫音」之音頻樣態研究    張儷瓊
十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冬之旅」(上)──創作背景與技法之探討    楊青琳
十三、由創作緣起論薩悌《三首吉姆諾佩第》之演奏詮釋    吳佩瑤
十四、由了解「樂舞合一」的舞蹈形式談崑曲之美    楊淑菁
十五、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之第一樂章研究──以K.413、414、415為例    吳嘉瑜
十六、岔曲《風雨歸舟》研究    申亞華
十七、鋼琴三百年的觀察與省思    王潤婷
十八、曲牌《山坡羊》之探討    葉添芽
十九、浪漫芭蕾《柯碧莉亞》之研究與分析    吳素芬
人  文
二十、國一階段生命教育多媒體遊戲學習教材研發與評鑑研究    楊馥如
二十一、訪、購、借、抄──明人讀書生活的一個側面    呂允在
第八十六期
美  術
一、心靈圖像的追求者──談傑瑞・法蘭奇的繪畫    鄧仁川
二、「獅」「象」立名在傳統建築裝飾的運用    劉淑音
三、從明暗變化探討頭蓋骨輪廓與形體展現    魏道慧
四、從單腳重心站立時人體的變化規律探討阿木魯的動態    魏道慧
五、水墨畫之模糊性及其歸屬芻議    徐永賢
設  計
六、角色動畫中時間節奏與動作間距的探討與應用    李明憲、鐘世凱
七、從聲音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動力現象──由作品〈漂流者〉談起    林晉毓、陳弘正
表  演
八、芭蕾中偶戲世界之探討    吳素芬
九、舞台設計基礎研究    林尚義
十、德布西鋼琴曲〈月光〉演奏詮釋面面觀    吳佩瑤
人  文
十一、檢討2007~2008年之攻守技術表現與備戰2008~2009年
──以台藝大男籃隊參加大專籃球聯賽為例    呂青山
十二、傳統美術在漢字及文化教學的應用──以「馬」字為例    宋千儀
十三、明代文人讀書生活的規劃與開展    呂允在

第八十七期

美 術 
一、預表論神學跨新舊兩約的互圖文敘事與教義論述以大英博物館 C.9 d.2《貧窮人聖經》
(Biblia pauperum)首頁『聖告圖』為例 /羊文漪
二、互動藝術脈絡與其美學之研究 /林大維 吳佩樺
三、A Study of Developments of Children's Book Illustrationin the United Kingdom(插畫在英國童書出版中之發展探討) /陳麗秋
四、軟體藝術與其運算美學之探討 /周文修 鄭月秀 陳怡秀
五、「踰越」思想的視覺實踐:從〈檔案〉雜誌到〈去形:使用者指南〉展 /張光琪
設 計 
六、Müller-Lyer 錯視圖形之視線軌跡觀察與分析 /傅銘傳 孫慶文
七、1960 年代早期台灣設計留學生對目前設計界的影響之探 討/王銘顯 沈小雲 陳曉菲
八、動畫創意發展的方法研究 /林倩妏 王年燦
九、國科會設計專題計畫之設計議題研究 /謝佩芯 林昆範
傳 播
十、稻耕文化的歌詠:小川紳介的紀錄片美學 /陳品君
十一、社區參與式影片之行動研究實務探討以拍攝東山鄉紀錄片《山居記憶》為例/莊育振 吳雅俐
十二、具備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職業生涯進路行業調查 /賀秋白 徐明珠
表 演
十三、中華樂舞文明與葫蘆神話之研究/林秀貞
十四、論述《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的舞台藝術/林尚義
十五、李斯特鋼琴改編「冬之旅」〈下〉──創作技法中鍵盤技巧之應用/楊青琳
十六、從《五弦琵琶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譜──以〈何滿子〉與〈簇拍陸州〉為例 /張窈慈
人 文
十七、從訊息的「質」與「素」之組成演化論文化語言的產出 / 鄭凱元
十八、幼兒自創之音樂表徵符號 / 李萍娜
十九、魂牽夢縈的記憶:文徵明〈西苑詩〉的書法創作與書寫意涵 / 連啟元
二十、臺灣小麥故鄉的社區營造策略、困境與解決策略之研究 / 余昕晏 王雅慧 林坤誼

第八十八期
美  術
一、傳統硯石藝術研究·······································································································余南歷
二、互涉圖像與並置型創作的實踐:16 世紀前基督教預表論神學的7 種視覺圖式···············羊文漪
三、藝術自主與其矛盾性─並從系統理論探討······································································吳介祥
設 計
四、視覺識別設計教學研究·······························································································楊馥如
五、台灣原住民海報之文化元素分析·······················································································黃琡雅
傳 播
六、審美視域與文本唱和歷程與反應:以兒童賞析繪本之審美愉悅為例··································賴玉釵
七、台灣「外籍配偶」紀錄影像的離散美學以侯淑姿《亞洲新娘之歌》、《我的強娜威》、《兒戲》
為例·······························································································································王慰慈
八、幾米繪本與電影文本的跨文本性與文學改編:
《向左走‧ 向右走》的敘事形式與性別形象····························· ··································趙庭輝
表 演
九、曲牌【尾聲】之研究·····································································································葉添芽
十、馬水龍《台灣組曲》創作風格詮釋····················································································陳玲玉
十一、Music Painting: Discovering Water Ambiance of Three Piano Works by Liszt, Debussy and
   Ravel 音樂作畫: 從李斯特、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三首鋼琴曲發現水的意境················陳光群
十二、析論〈飛天〉、〈胡旋〉、〈胡騰〉之舞蹈形式及其影響···································王廣生
十三、河南箏樂「滑顫音」之聲樂分析—以曹桂芬演奏的五首曹派箏曲為例
·   ···································································································張儷瓊、劉志俊、林雅琇
十四、台灣傳統戲曲舞台與西方舞台設計的應用······················································ 林尚義
人 文
十五、明人讀書生活樂趣的一個側面··················································································呂允在
十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大學部學生校園滿意度調查研究·········································張浣芸、黃增榮

第八十九期
美  術
一、Visual Metaphor as a Weapon: Conflict Imagery in Northern Ireland Political Cartoons (1900-
2009) 以視覺隱喻為利器: 論北愛爾蘭政治漫畫中之爭鬥圖像(1900-2009)·············································-
···············································································································馬丁.福克、張妙珍
二、從物質觀、技術與飾身角度詮釋傳統與當代金工之傳承與變革····························李建緯
設 計
三、1960 年代臺灣設計留學生對當代設計界的貢獻與影響探討-留學德國篇·····王銘顯、林淑蕙
四、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對話-文化創意商品的設計溝通策略·····················王蔘、林妍均、陳湘婷
五、不同產品設計階段中促發學生想像的心理因素探究························許育齡、黃英修、梁朝雲
六、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設計偏好之研究- 以文化公仔設計為例··················陳俊智、沈致軒
傳 播
七、創意生活產業顧客體驗設計之探討—以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為例··························張淑華
八、從意象探討中國動畫短片《三個和尚》之內涵······················································ 黃淑貞
九、數位電影製作RAW 檔案之運用研究-以短片《杏歡》為例····························丁祈方、張國甫
表 演
十、崑曲曲牌【刮地風】之研究─ 以集成曲譜為例···················································· 葉添芽
十一、論《輪舞》之戲劇理念························································································ 林尚義
十二、鋼琴家露絲‧ 史蘭倩絲卡鋼琴教學理念的形成與特質···········································王潤婷
十三、戲劇與哲學: 以沙特與貝克特為例···································································· 朱鴻洲
人 文
十四、文化主體性之組成—談文化消費與藝術活動之策略················································鄭凱元
十五、華語兵器詞語的文化意涵研究············································································ 宋千儀
十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大學部學生校園滿意度調查研究········································張浣芸、黃增榮
十七、藏書、校書、刻書與明人讀書生活···································································· 呂允在

第九十期
美  術
一、Digital Immigrants’ Artistic Practices –Aesthetic Perspectives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
Creative Experience 數位移民之藝術實踐- 從傳統到數位創作的美感經驗... 林敏智、林昭宇
二、從Krzysztof Wodiczko 的作品談時空、記憶與觀眾於藝術中的交會與力量.. 范銀霞、賴雯淑
三、An Analysis of Digital Working Process of Childrens BookIllustrato 兒童圖畫書插畫家之數
位工作流程探析..................................................................................................... 陳麗秋
設 計
四、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Thinking and Team Creativity 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Green Activities 個人設計思考力與團隊創造力之關係以綠色產學活動為例······謝佩芯
五、臺灣時尚工藝「Yii」手感品牌象徵語意分析................................................... 蘇佩萱、黃婷琪
傳 播
六、由魯曼的社會系統觀點探討台灣電影新進者之行動與意義:以CatchPlay 為例.......... 鄭志文
七、女大學生電視收視多寡、身體質量指數、自尊感、內化理想體型與身體意象研究...... 連淑錦
八、在浪漫愛情中吟誦美麗詩篇:《璀璨情詩》的影音美學、敘事形式與性別形象........... 趙庭輝
表 演
九、生命史在演奏藝術家研究上的應用........................................................................... 王潤婷
十、「單弦」的曲牌研究.................................................................................................. 申亞華
十一、威尼阿夫斯基《詼諧塔朗泰拉》之技術研究及其練習解析............... 張雅晴
十二、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莉桑德》詩文象徵意涵與音樂關係之分析....... 蔡永文
十三、論述建構與觀點變異-臺灣舞蹈史初探............................................................... 趙玉玲
十四、劉天華《病中吟》演奏詮釋之探討......................................................................... 朱文瑋
人 文
十五、渴望.解決.酬賞系統:聽眾對於終止式的情緒反應................................ 蔡振家、陳容姍
十六、情境教學於學生因數與倍數概念發展之行動研究................................... 謝如山、潘鳳琴
十七、『詩中詩創作法』課程之設計與體驗........................................................ 鄭月秀、蕭仁隆
十八、中國「藝術」的流轉—「藝術」辭彙概念轉變初探.................................................. 鄭硯文
十九、明代文人的講學生活............................................................................................. 呂允在

第九十一期
美  術
一、Stanley Spencer's Journey to his Heavenly Maze:Like Angels Shriekingwith Joy 史丹利•史賓
杜的天堂迷宮旅程:如天使帶著喜悅尖叫聲
設 計
二、消費者產品外觀價值評價與購買意願之相關性探討- 以數位相機為例........ 陳俊智、吳俞瑩
三、科技藝術的商業性與美學......................................................................................... 范銀霞
四、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對臺灣設計發展貢獻之探討.................................... 王銘顯、黃維信
五、臺灣動態式網路廣告之設計特性研究.......................................................... 鄭月秀、龍思豪
六、從文創產業的感質商品到商業模式的設計加值............................................ 顏惠芸、林榮泰
表 演
七、林聲翕二首古詩詞獨唱曲探究...................................................................................... 王潔
八、華彥鈞《二泉映月》作品分析與詮釋...................................................................... 朱文瑋
人 文
九、明人讀書與編著生活................................................................................................. 呂允在
十、大專校院體育課程教學效能分析..................................... 劉榮聰、彭譯箴、陳挺豪、劉菊枝

第九十二期
美  術
一、Crossing Boundaries: from "Convergence of Art and Technology" to "Interdisciplinary
Creations in Digital Art" 跨越疆域界線:從「藝術與科技的邂逅」到「數位藝術的跨領域
創作」......................................................................................... 林昭宇、林敏智、吳可文
二、超越「常形」之外取「常理」於內- 論蘇軾「常理」論述與文人畫系之聯結關係與發展......
................................................................................................................................... 徐永賢
三、南張與北溥—論二十世紀兩位傳統型畫家張大千、溥心畬的時代性與個人性......... 馮幼衡
設 計
四、以「在地文化」為主題之設計創作教學研究............................................. 謝修璟、李靜芳
五、A Culturally-Oriented Design Process for Modern Fashion Textile Designs 文化為導向之
流行織品設計流程.................................................................................................. 卓欣穎
傳播
六、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的覺醒: 藝術體制中的性別問題論述.................................. 許如婷
七、非虛構繪本敘事與美感傳播:以肯亞Haler Park 野生動物園繪本《小河馬歐文和牠的麻吉》
(Owen & Mzee: The true story of a remarkable friendship)為例............................... 賴玉釵
八、女性運動電影《陽陽》:性別再現與身分認同........................................................... 趙庭輝
表演
九、見證、書寫與延異- 李天民臺灣舞蹈史論述初探...................................................... 趙玉玲
十、戲曲悲劇「果報觀」的探討:以元雜劇《趙氏孤兒》為例........................................... 徐之卉
十一、影響聲樂歌唱教育學習因素之探討.......................................................... 林美智、邱英芳
人 文
十二、臺灣中小校長評鑑其專業向度指標建立之研究........................................ 謝如山、黃增榮

第九十三期
美術
一、The Logic of the Imaginary: Metaphors of the Spirit 想像邏輯:靈之隱喻......... 馬丁‧ 福克
二、動態性思維的影像..................................................................................................... 馮勝宣
三、以康丁斯基抽象繪畫理論探討李伯元作品的繪畫性................................................... 姜麗華
設計
四、「質」與「黑」的繁殖─莊連東的環繞花式創作....................................................... 高甄斈
五、正向裝飾:從裝飾的構築精神到文化加值的建築圖像................................................ 張恭領
六、從工業設計雜誌封面分析臺灣設計的轉變................................................... 林美婷、林榮泰
傳播
七、. 傳統與數位插畫媒材對視覺藝術創造思考之影響探究................... 陳麗秋、陳志洪、曾偲齊.
八、從《綿答絮》到《皂雲飛》: 回顧臺灣箏樂作品中的南管韻響..................................... 張儷瓊
表演
九、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面面觀..................................................................................... 卓甫見
十、大三弦琴碼位置之科學分析研究..................................................... 翁志文 、張佳音 、辛玫芬
十一、部落格融入英文寫作課對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曾敏珍
人文
十二、整合認知行為控制構面之科技接受模式研究—以國小校務 資訊系統之使用為例... 賴文堅

第九十四期
美術
一、「數位原民」與「建構學習」的省思:自主學習性導向之數位藝術創作教學............ 林昭宇
二、頭部形體結構研究與數位建模的應用—以「光照邊際」在ZBrush 中的實現為例...... 魏道慧
三、客家女人、生命故事與族群認同的自敘與書寫............................................ 許如婷、羅原廷
設計
四、傳統文化推廣振興之延展型態探究................................................................................ 原來
五、3D 電腦動畫電影角色之設計評價研究......................................................... 林彥呈、楊銘琦
六、儒式婚服研究與設計- 婿服........................................................................................ 鄭惠美
傳播
七、影響電影票房價值因素之探討- 以國產電影為例........................... 林谷峻、羅雁紅、吳晉賢
表演
八、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莎劇電影「獨白空間」的意象式語言..................................... 朱靜美
九、探究臺北市街頭藝人表演內容與形式:以Street Party Crew 為例.............................. 徐敏雄
十、虞山琴派風格“清微澹遠”之辨................................................................................... 陳雯
人文
十一、藝術批評方法應用於動畫賞析教學之研究.............................................................. 楊馥如

第九十五期
美術
一、賴武雄人物肖像與群像的創作形式/ 姜麗華
二、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Culture on the Subjectivity of Digital Natives' Visual
Artworks 數位文化對於數位原生視覺藝術主體影響之研究/ 吳可文、林昭宇
三、Max Ernst's Artistic Quest for Primal Matter 馬克斯•恩斯特對原生物質之藝術探索/ 馬丁•福客.
設計
四、造形的演進- 談設計與演化的形態旨意/ 鄭凱元
五、設計素材的特色屬性與產品關係相似性之設計運用/ 張恭領
六、學習者對螢幕圖像真實度之偏好與視覺傳達研究/ 王蘭亭、李傳房
七、動畫短片故事劇情編排與鏡頭語言之關聯研究/ 鐘世凱、張維忠
八、企業可信度與視覺雙關對廣告說服力之影響/ 楊朝明、許子凡
傳播
九、跨媒介圖像敘事與藝術創作者之改編考量:以「2012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改編為互動
式電子繪本為例/ 賴玉釵
表演
十、中國古代音樂中「和」的美學概念之研究/ 古旻陞
人文
十一、目標取向與動機氣候對大學排球選手心理資本的預測/ 劉榮聰、王清欉、鄭虎

第九十六期
美術
一、插畫課程設計:以整合性插畫技法教學為例/ 陳麗秋
二、折枝畫於趨簡現象下之開枝散葉/ 徐永賢
設計
三、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設計創作教育之研究/ 謝修璟
表演
四、電視選秀節目的音樂教育哲學:「以超級星光大道1」和「以超級星光大道2」為例/ 徐敏雄
五、幼兒自創音樂符號紀譜之縱貫性發展/ 李萍娜、林聖曦
人文
六、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gulatory Capabilities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 for Arts Students in Taiwan:Do we put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臺灣藝術相關科系學生
自我調節與英語能力關係之研究)/ 曾敏珍
七、論唐代的詠胡旋舞詩/ 周曉蓮

第九十七期
美術
一、Teresa M. Amaloile 創造力動機理論於造形創造力的適用性與差異性研究/ 李堅萍、朱素貞、
劉蕙儀
二、以「連生貴子」為例試論嬰戲裝飾題材的隱含意義/ 劉淑音
設計
三、設計科系畢業專題課程執行之個案研究與觀點反思/ 蔣世寶
四、Study on Application of Mask-like Facial Makeup of Chinese Beijing Opera: A Case Study in
Fashion Design Creative ( 中國京劇臉譜圖案應用之研究:以服飾配件為例)/ 陳美均、李福

五、以雲南馬久邑茶廠探索體驗設計模型/ 張樹楦、馬睿平、陳璽敬、林伯賢
六、以辨識係數評估美式動畫電影中的怪獸形態/ 林大偉
七、以「限位」為接合設計之概念建構/ 張恭領
表演
八、從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看斯克里亞賓個人特質之秉承與發展/ 林季穎

第九十八期
美術
一、淺談黃元慶融合西方抽象與東方書法的抽象藝術/姜麗華
二、狂狷名士書生氣:葉公超的文人交誼與書畫創作/連啟元
三、金門民宅身堵裝飾題材與構圖組合初探/劉淑音
設計
四、探究創意與靈感啟發的教育:從文字到設計的教學實踐/鄭月秀
五、台北申辦WDC 競標書之設計策略探討/林育如、陳俊良、林伯賢
六、以注意力選擇策略分析強烈視覺運動所引導的開放空間感/林大偉
七、A Semiotic Study of Appropriating Ancient Cultural Texts in Creative Design to Enhance
Digital Innovation( 符號式分析挪用古文化文本之創意設計以驅動數位化創新) /蘇佩萱
傳播
八、創作中學習:臺灣視覺媒體創作碩士之個案探究/鄭宗聖
九、大學圖文傳播相關系所學生自我評量數位出版內容端編輯能力/徐明珠、賀秋白
表演
十、A ‘Bending Author‘ in A Wedding: An OccasionalPerspective of Reading Offence and
Pardon in AMidsummer Night‘s Dream( 婚宴場合中的卑屈作家:解讀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的冒犯與原諒) /何一梵
十一、現代民族管弦樂團笛子五線譜記譜法之探討/胡峻賢
十二、後現代聆聽的挑戰與方向:聆聽慣習、生態途徑、音樂詮釋/陳慧珊
人文
十三、苗栗縣拓展桐花祭活動作法之研究- 創新理論之應用/吳博滿、陳偉之
十四、陰性美學:試論席慕蓉繪寫集的特質/周佩芳

第九十九期
設計
一、產品年代風格之研究/簡秋薇、林志隆、林榮泰
二、應用產品差異化設計策略於台灣文化創意皮件設計之研究/謝修璟
三、動畫短片的敘事結構與色彩計畫研究/鐘世凱
四、動態網頁在動作風格組合上之審美性研究/陳瀚凱
傳播
五、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研究/楊美雪、朱家瑩
六、〈繪本跨媒介轉述為互動電子繪本之敘事策略初探:以經典繪本《好餓的毛毛蟲》改編「波
隆那國際大獎」電子書為例〉/賴玉釵
表演
七、臺灣箏樂發展的歷史軌跡及當代變遷/張儷瓊
八、論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四要素/朱芳慧
九、從實效與娛樂的劇場交流中獲得轉變- 以扮仙戲《醉八仙》為例/紀家琳


藝術學報100期至103期目錄

第100期
美術
一、創造力的思考與實踐:大學藝術系學生立體創作之教學個案研究 / 邱建銘、羅時瑋設計
二、The Impact of the Altermodern Art Current on Fashion Design in the East Asia Region
/ Wen-Ying Shih三、運用「知識管理」策略進行數位典藏創意加值應用之研究—以糖業文化的2D 動畫開
發為例 / 廖敦如
四、探討3D 動畫固定鏡頭之敘事表現性──以《Minuscule》影集為例 / 李來春、李宏
耕、高玄、李宛庭
傳播
五、陶瓷工藝產品透過網際網路行銷推廣之研究—以鶯歌地區為例 / 楊美雪、陳映蓉 
人文
六、運用Jung「積極想像」方法之社區藝術遇療:永康社區「愛細胞彩繪嘉年華」個案
研究 / 徐玟玲

第101期
專題【轉換】
一、Images of Darkness and Subversion in the Fairy Tale Genre / Martin Forker 
二、無形感質服務轉化為有形感質產品之研究 / 簡秋薇、陳璽敬、林榮泰 
三、臺灣文創商品風格探究 / 洪珮華、林伯賢
四、藝術作品轉換到室內設計模式之研究:以「詩情畫意」系列畫作為例 / 高婭娟、顏
惠芸、林榮泰 
五、轉化臺灣原住民連杯的文化意涵為療癒性活動之設計 / 楊明憲
【紀念專文】
六、論陳裕剛「臺灣國樂發展分期」學說及其學術影響 / 張儷瓊、林雅琇

第102期
美術
一、臉書「粉絲專頁圖文創作者」之自我揭露探究 / 陳麗秋
二、事件性的主體:以藝術重啟「超受容性」 / 陳蕉
設計
三、漢字造形之促發再認實驗研究 / 傅銘傳、孫慶文、楊喻捷
四、中高齡女性視覺輔具之使用現況與設計需求研究 / 葉栢虦、黃詩怡
傳播
五、數位電影色調創作管理模式之研究:從攝影到一級調光 / 丁祈方
人文
六、泰國東北那伽民間文學與無形文化資產 / 張雅粱

第103期
美術
一、以生命探索學習之曼陀羅創作導入大學通識課程之教學設計與研究 / 吳鳳珠
二、鍍金時代中的游移者:談伯納德‧貝倫森的學者之路 / 張微
三、視覺解經與多文本論述:聖弗里安《貧窮人聖經》耶穌領洗宣教5 則敘事圖像 / 羊
文漪 
設計
四、探討共同設計原則實踐臺北市政府一致性服裝設計案 /徐秋宜、馬睿平、林榮泰 
五、體驗型態導入創意生活產業服務設計之探討—九份茶坊事業體個案研究 / 張淑華 
表演
六、姜白石詞樂的結構特徵與風格 /白玉光 

 

回頁首